发布时间:2024-11-05 08:00:50 来源: sp20241105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现实问题,我们擘画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再到社会大课堂的“大思政”格局,思政课建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全面推进,育人合力效应显著提升。课程思政作为其中关键一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笔者认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更高的时代要求,提升课程思政理念的精准度、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度、建设全面保障的有效度,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是题中之意。
理解课程思政理念的精准度。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既要“见课”,更要“见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体现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等,其中明大德是核心和关键。要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形成对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的正确认识;新时代,树人的核心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力量。精准理解课程思政的理念要从立德树人战略高度,将人才培养放到“两个大局”中进行考量,深刻认识人才成长方向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高校要牢牢把握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广大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精神和主体意识。
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阔舞台上,课程思政要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最广泛的思想支撑力量,培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的先锋力量、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稳定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力量。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能否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担当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重任的栋梁之才,关系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和人民幸福。课程思政是汇聚教育者最广泛共识,形成最大覆盖面同向同行合力的主要抓手。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以全员、全方位、全覆盖的思政融入,培育一代新人以奋斗的姿态破解难题,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合理期待,满怀对发展进步的坚定信念;培育一代新人认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价值内核,准确判断中国发展所处历史阶段和目标任务,打破“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探索现代化问题的中国答案;培育一代新人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理解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度。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要实现思政元素从“嵌入式”嫁接转向“移植式”融合,进而“内生式”发展的螺旋上升。课程思政的元素不仅仅是作为异质“外物”镶嵌在专业知识上,而是作为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整体移植进入课程,从专业知识中内生而出,融入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课堂生态,呈现教师主动探索的自觉意识。在因课制宜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螺旋式上升打造“高效课堂”。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不仅要从“思政”到“课程”,即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解决价值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问题;更要从“课程”到“思政”,增强挖掘课程内在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从时代方位、国际竞争、学科前沿、专业特色角度,剖析专业知识,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体系中。从学科角度讲清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和创新素养;从国际比较角度定位专业知识的优势与劣势,增强自信和激发奋起意识;从历史角度梳理课程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创新趋势,挖掘学科发展史上杰出贡献者的品德精神;从学生角度回应思想困惑,了解他们所思、所困、所难,结合专业发展引导学生把适应国家需求和满足个人成长诉求统一起来。这种融合是从课程内生发出来,凝练既定课程知识的思政意蕴,侧重呈现其价值引导功能。
在融合度上下功夫,要找准契合点,在教学的时政热度、高度、鲜度上下功夫:时政融合,主要是将与课程相关的时政内容融入教学,增加热度。如国际贸易类课程嵌入“一带一路”倡议;交通类课程嵌入交通强国战略;体育类课程嵌入“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农学类课程嵌入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等;目标融合,主要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鼓励创新思维、爱国主义精神、科学态度等融入教学目标的描述,提升高度。如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尊重数据、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等;内容融入,主要是结合专业知识融入部分有明显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事例、观点等,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等德育元素。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要注重题材选择的整体性,实现课程思政从作为调剂到有机组成的转变,实现教学内容自然生成,形成浑然一体的教育教学结构。
理解课程思政建设全面保障的有效度。有效的行动有赖于全面的保障。系统论认为,合理的布局能够促进系统内部高效循环。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实施对各门课程在育人全局中协同共进,发挥每一门课程的价值引领功效,实现育人系统结构的有序化发挥重要作用。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是系统工程,要实现从顶层设计、队伍支撑、过程管理、激励反馈的完整链条。
提高课程思政建设全方位保障的实效性,需要从三个方向发力: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循环通道。全面构建“大思政”格局,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既通过主渠道系统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又通过全方位的课程思政渗透、印证、支撑、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统筹“课程—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推动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合作;深入推进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效应的动态评估机制。通过构建立体化、综合性的质量评价体系,鼓励教师不拘一格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以实现“润物无声”。完善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多元评价主体,既要发挥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学生的评价作用,还要发挥相关专家组织、第三方机构的评价作用;评价方法要多样,要通过观察、感知、交流、合作等形式,主客观动态结合来鉴定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成效,倡导教师采用多样化方式,着重考查学生的专业学习成效及课内外学生对国家社会的态度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主动性、积极性和实效性。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要与评价机制互相配合,产生良好的叠加效应。正向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动力支持。要加大对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师的利益保障和荣誉表彰,助力优秀课程思政教师有地位、有作为,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作者杨林香 梁云 分别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协和学院院长,福建江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编辑:邵婉云】